貿易戰掀撤逃大陸潮?美媒:企業面臨7難題
受陸美貿易戰影響,台商及外商紛紛計畫將產線移出大陸,根據美國商會(AmCham China)調查,40%受訪者表示已移出、或正考慮把供應鏈搬離大陸,其中約有25%把東南亞當作目標地。美媒分析指出,企業要將供應鏈從大陸撤出是個艱鉅大任務,以消費電子廠商為例,至少需解決以下7大問題。
1.搬走產線還是大規模生產?
美國商業雜誌《富比士》(Forbes)報導,生產每種產品都包括開發和量產兩個階段,乍看之下,搬走幾條產線看似不難,但其實很複雜,以單一大廠生產某款智慧手機為例,需要轉移整體產能的30%甚至60%,才能滿足美國需求,在這種情況下,兩地都需要完整團隊,以及可靠的「知識轉移」。
2.失去現有工廠夥伴的生產經驗
過去這些合作夥伴年復一年累積知識,能透過核心成員傳授給團隊其他員工;但若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的工廠生產,將與具有不同先前經驗的其他當地團隊合作,並失去既有工廠夥伴的生產經驗。
3.現有大陸團隊何去何從?
雖然很多大陸員工會被留下以支持上游供應鏈,但部份人會因產線外移而失去工作,企業會解聘這些具有高度技能的員工嗎?也是需考量的難題。
4.重新調整語言技能
精通中文和工程技術的人才,向來受到消費電子品牌的青睞,若把產線搬離大陸,就需要新的語言技能,就克服研發和早期生產的問題時,沒什麼比精通當地語言更有用。
5.新地點需招聘大量作業員
1條標準生產線110公尺,大約需要180名作業工,至於智慧手機等複雜產品,產線需要200~300人,高產量產品更需要20~30、甚至多達60條生產線,企業要在短期內招募數千人,將是一大挑戰。即便真的找到人,也需要興建基礎設施包括吃飯或睡覺的場所。
6.更長的供應鏈導致成本增加
為了節省成本,打造供應鏈最重要原則之一就是儘可能短,但若將其中某個環節移出大陸,至少會導致總供應鏈長度和運輸成本方面,至少增加2周的運輸時間,雖然2周看似微不足道,但對日產量高達10萬部的產品來說,代表多達140萬部商品會延後上市。
7.高資本設備成本及重建數據庫
工廠需要組裝線及作業員,也需要各種支援的基礎建設如檢查、測試及實驗設備,因外,即使把生產簡單產品的工廠遷至別處,也需重置數據系統相連等所有整合工作,這是個浩大工程。
(中時電子報)
本文來自: 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20190708001353-260410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